今年1月10日以及4月25日分别写过一篇长期战胜市场核心要素(逆势均衡)以及后续市场观点文章,时隔近半年的这篇算是补充,换个角度讲讲公募基金这几年的体验感困境以及当前时间点对后市的一些想法。
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一些长期资金组合的管理优势。我前期写过长期战胜市场的核心要素总结为逆势、均衡,其实也是他们所提倡的,且从制度层面尽量避免基金押注单一行业。回头看确实长期的收益率或者持有人的获得感要好得多,其实就是真正做到了逆势均衡。
近三年,客观来说,公募基金的表现不算好,亏损的核心来源主要来自部分基金押注单一赛道,医药消费、新能源、TMT都是如此,人性往往也很难做到逆势,都是大涨后“追进去”,跌的时候“剁出去”。即使是部分专业性更强的机构,也不免受到短期考核的影响,追涨杀跌。2020年四季度和今年三季度,市场下跌过程中经历了严重的赎回潮,导致组合管理负循环,组合管理影响比较大。
以三年周期去看,基金经理总会有一段时间属于风格不适,业绩考验期遭遇赎回,所以公募基金真正需要的是逆势、均衡的基金经理,并且更需要逆势的长期客户,基金获得感的提升需要公募基金、渠道以及媒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任重道远,道阻且长,但是我相信行则将至。我一直坚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长期无论业绩和规模都不会差,中国资本市场空间巨大。
接下来讲讲市场,对于长期我是个坚定的乐观主义者,相信国运在中国。当前市场对于长期过度悲观,股债比历史高位,现阶段坚定看多市场,而且坚定看多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制造业,我们大胆预测四季度开始,优质成长或许会大幅跑赢防御资产比如高股息资产,相信均值回归。
之前文章写过股市涨跌三因素,分子层面盈利、分母层面的流动性和风险溢价,年初我自己是非常看好市场分子分母双击,也就是疫情后经济复苏分子层面肯定提升,流动性相对宽松,加上长期问题担忧情绪减少。实际情况是经济层面低于年初预期,长期问题更加担忧,当然分母定买卖,核心是风险溢价的问题,所以看到无论国内国外悲观情绪居多。回顾过往,对国运的担忧其实似乎每十年都会发酵一次,而回头来看,极度的担忧都是巨大的机会。